釋迦牟尼佛像
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由于戒律中(沙彌十戒)有“遠離觀聽歌舞”之明文規定,故未能建立藝術發展之基礎,而僅限于佛足、金剛座、菩提樹等之雕畫,以為佛陀之象征。約至紀元前后,大乘佛教興起之時,雕刻、建筑、繪畫、工藝等藝術活動始隨印度都市工商業與部分進步派僧侶之革新精神而興起,打破以往小乘時代不敢模擬佛像之觀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養禮拜,佛教藝術乃藉造像而大興。西漢末年,佛教經又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并逐漸發展起來,將佛教高深的哲理轉化為藝術形象,不斷吸收、融入中國之文化藝術,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內涵、鮮明時代風格與不同地區特色的中國佛造像藝術體系。
在佛陀造像藝術中,各種形象的佛陀永遠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眾瞻拜,已喚起信眾的信向;他同時又是藝術品,給人以審美的愉悅。這就是所謂佛教藝術“兩重性”的體現,即宗教性和世俗性。對造像藝術創作來說,所謂“宗教性”,要求佛陀形象滲透“神性”,高標“彼岸性”,倡揚出世、無欲、以教化信眾;所謂“世俗性”,又要求佛陀形象具有“人性”即“此岸性”,具有入世和有情的品格,以求得信眾的親和與認同。這似乎互相矛盾。但是在創作實踐中,正是“神性”和“人性”兩種因素的互動互融,推動著中國式佛陀之美的探索和創造。
一代高僧星云大師在他的組詩《偉大的佛陀》中充滿深情地寫道:鐘聲伴著晨曦,黎明把我從夢中找回。揭開我心地的朦朧,又開始我虔誠的佛禮!我們敬仰的佛陀呀!愿您的慈光,庇佑著大地,庇佑著眾生,庇佑著我...佛陀——釋迦牟尼佛,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的王子,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煩惱,遂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1歲時,在菩提樹下大悟成佛,開始解脫六道輪回,度脫一切眾生脫離苦海,遂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80歲時涅盤。成佛后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悟者”、“覺者”。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佛祖”。以釋迦牟尼佛形象塑造的佛造像種類很多。
此釋迦牟尼佛像,佛陀結跏趺坐,手持禪定印,頂飾螺發,發髻高聳,寶珠頂嚴。面相端莊,彎眉細目,眼神下視,面容沉靜,神態安逸。身姿挺拔,體態勻稱,衣紋寫實自然。下承蓮花寶座,束腰仰覆式蓮花座,上下緣飾兩圈連珠紋,蓮花瓣寬大飽滿,排列規整,做工精細,時代特征鮮明。佛像整體造型端莊,比例勻稱,工藝精細,氣勢恢宏,展現出雄壯的雕塑之美。保有原裝臟,更顯其殊勝。
當今的佛像藝術品收藏,人們已越來越關注佛像的精美度和完美性,精益求精,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不僅要求佛像的形象莊嚴,整體造型完好無損,而且還要求其裝藏完好。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認為只有完好品質的佛教造像,才能充分準確地顯示藝術品象征的佛教思想,才能真正保有藝術品原有的佛教靈性和加持力量,才能充分彰顯藝術品完美的藝術魅力與宗教價值,也才能讓我們從這些藝術品身上真正得到殊勝的審美享受和宗教體驗。毫無疑問,這尊釋迦牟尼佛像以精美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值得大家特別珍視,它是佛像藝術收藏的**,更是非常難得的佛教供奉圣物。
- 上一條:佛教寺廟里的石雕供桌可以設計什么樣的?
- 下一條:供桌佛臺高度有尺寸講究嗎?